●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门户网站 ●广西党员网络学习平台
大学生志愿者在明秀南社区为居民开展志愿服务。 李敏生/摄
南宁市西乡塘区是教育科研大区,集聚全区80%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2016年以来,该城区依托辖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优势,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动,着力打造“社校联盟”城市基层党建品牌,有效推动街道社区和辖区单位共助共建共融,构建全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组织联建 服务基层
11月24日,万力社区居委会办公楼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见面会。30户社区居民带着孩子与来自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的72名大学生志愿者结成对子,每个孩子能获得两个大学生为期一年的爱心家教服务。
“由学院牵头组织入党积极分子与万力社区开展联建互助、社区服务活动。”广西大学资源与材料学院团委副书记陈宏介绍,当天,不仅有爱心家教“二对一”结对服务,还有5名大学生将担任社区助理协助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早在2009年,广西大学就与万力社区联合开展爱心家教和社区助理活动。9年来,累计有924名大学生入户服务3.96万次,服务时长5.94万小时,523名中小学生获得家教服务。
这一联建模式是“社校联盟”的雏形。至2016年,西乡塘区在万力社区、相思湖社区与高校共驻共建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在城区各高校院所聚集的街道、社区推行“社校联盟”基层党建服务模式。
该城区成立区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辖区单位与高校院所党组织互联互融;各街道与辖区高校院所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成立31个“社校联盟”大党委,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大党委书记,选聘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党委委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商社区重大事项,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共治优势。
顺应城市基层党建“一张网”要求,根据院校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分布,将31个街道社区的高校院所单位党组织划分为150个社校联盟党建网格,实现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全覆盖。
互帮互助 邻里和谐
11月24日,明秀南社区居民楼下热闹非凡。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100多位师生摆开长桌,为居民提供维修家电、义诊等志愿服务。“每月24日,‘一起为爱做点事’。”社区党委书记杨芳洁说,自从社区与周边高校结成‘社校联盟’以来,高校志愿者们每月固定到社区开展活动,服务范围从弱势群体覆盖到社区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
“不少街道社区旁边就是高校,但隔着一堵围墙,相互比较封闭,以往普遍存在共驻共建意识不强的问题。通过党组织牵头联建互融,开展‘社校联盟’,行政壁垒被打破,高校与社区之间结成亲密的互助关系。”西乡塘区委组织部组织二股股长侯丹萍说,该城区已有5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社区签署共驻共建协议。
如今,社校活动联办成为常态。社区与高校院所单位的党组织联合组建党员宣讲队、舞蹈队等文体活动团队,“一月一主题,周周有活动”,并联合举办邻里节、文化艺术节和邻里运动会,增进社校互动和邻里感情交流。
资源共享 共驻共建
“社区老人常常面临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今后,我们可以在寒暑假期间借用高校场地开展文体活动。”明秀南社区退休居民汪红说。
随着“社校联盟”模式的不断深入,社校资源联享,区域党建资源集聚效应不断放大。
据悉,根据“社校联盟”共驻共建协议,街道社区与辖区高校的场地、资金、人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舞蹈室等功能室和辖区的会议室、图书室、运动场馆等活动设施,采取免费使用、预约使用、付费使用等方式,向辖区居民、高校师生开放共享,使服务阵地发挥最大效应。
社校人才智力也实现共享。2017年起,西乡塘区组织实施“区校挂职”计划,城区每年拿出一批副科级领导岗位面向辖区高校院所单位引进人才全脱产挂职1年。目前,已有26名高层次人才到城区挂职。同时,在社区大党委创建“社校联盟”讲师库,将社区道德任务、先进人物纳入讲师库,定期到社区和高校开办巡回演讲和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