迤逦边关面貌新-八桂先锋网-文章页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门户网站 ●广西党员网络学习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八桂先锋网 >> 热点关注 > 时政要闻 > 内容正文

迤逦边关面貌新

来源:广西日报  时间:2018年11月15日

 

迤逦边关面貌新

 

 

深秋时节,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旧州互通段在金黄的稻田、俊秀的群山映衬下美不胜收。周 军/摄

 

千里边境行,看不尽景象翻新,道不完沧桑巨变。

这里曾充满苦涩。因基础设施太差,边境是偏远落后的代名词,群众出行靠腿、照明靠油、喝水靠挑、通讯靠喊……

一甲子沧海桑田。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西边境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现村村通水电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等,从贫瘠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县县通了高速路

一条公路,盘山而上,蜿蜒延伸到边境瑶寨——宁明县爱店镇堪爱村琴么屯。

“以前路不通,村子几乎与世隔绝。”50多岁的村民赵德银说,村里盛产草药和八角,村民采摘之后,翻山越岭两个小时,才能挑到镇上卖,“现在通了公路,还通了水电、宽带,茅草房已换成楼房,不少村民还买了小轿车。简直变了天地!”

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广西边境地区长期被视为穷乡僻壤。到上世纪末,边境各县(市、区)的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瓶颈。

2000年至2015年,在国家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先后组织4次边境建设(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共投入125.94亿元,建设13.83万个项目,实现了边境地区乡村通水电路、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客运班车等。

自2009年起,我区累计投资792.5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完成改造160.6万户,解决了650多万包括边民在内的农村贫困群众的安全住房需求。

目前,我区8个边境县(市、区)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建制村基本实现通硬化路,边境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天翻地覆。

如今,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公路,打开了边境线上曾经紧锁的山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洋楼,矗立于山水之间;一股股甘甜洁净的自来水,流入万千百姓家;一盏盏电灯,照亮山寨群众新生活。

 

教育卫生大变样

黄蓝白相间的教学楼,典雅别致的文化长廊,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运动场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这所花园式学校,是大新县硕龙镇中心小学。学校依山傍水,风景宜人,与越南隔河相望,是名副其实的“国门学校”。

“以前学校是平房,教室破烂不堪,刮风下雨就让师生胆战心惊。”校长赵开新感慨。

广西边境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但重重大山挡不住山里孩子的求学路。壮乡人明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不兴,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这些年来,广西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在边境地区实施了义教工程、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建设工程、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

“十三五”以来,我区通过统筹“全面改薄”工程,共投入资金3.87亿元,支持边境地区733个义务教育项目建设,新建、维修改造校舍面积38.57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我区已有龙州、凭祥、宁明、大新、东兴等5个边境县(市)通过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其中龙州、凭祥、宁明、大新等4个边境县(市)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我区全面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覆盖、无缝衔接”学生资助政策,并对边境地区学生进行重点倾斜,应保尽保。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边境地区全日制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园幼儿的保育费和教育费,受助学生达到1.1万余人;边境地区普通高中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每生每学年发放3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寄宿生校车补助等项目,尤其在寄宿生补助方面对边境地区实行全覆盖的优惠政策,大大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

医疗卫生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关心下,边境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记者走进凭祥市友谊镇平而村卫生室,只见药房、诊断室、观察室等设备设施应有尽有。村医何彩春说,村里有了标准化建设的卫生室,不仅方便群众看病就诊,还为村里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上门服务,“就连很多越南边民也来就诊。”

20多年前,广西边境地区的医疗资源还十分匮乏,村屯根本没有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诊疗条件也很差,群众基本是“小病拖、大病扛”。如今,边境地区基本建立了“大院带小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体系,让小病不出基层、大病不出县城。

与此相应的是,近年来我区边民补助机制进一步健全,距边境线0-3公里范围内的34万居民每人每月可享受130元边民生活补助,距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全额由财政补贴,特困人员全部得到救助供养。

 

文化惠边聚民心

10月31日,农历廿三,东兴市江平镇城北社区“国门文化大院”热闹非凡。京族群众纷纷穿上盛装,赶“京族歌圩”。每逢农历的初三、十三、廿三,大家就聚会于此,以歌会友,还常常邀请越南歌手来对歌交流。

东兴市依托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建成了国门文化大院、国门文化驿站、国门书店、边境之窗、海上“渔家书屋”等近30个具有边境特色的公共文化站点,为群众带来丰盛的精神食粮。

仓廪实,文化兴。近年来,我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公共文化资源向边境地区、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边境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

目前,边境8个县(市、区)已有8个公共图书馆、8个文化馆、8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免费开放。截至2017年底,边境1002个行政村共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889个,覆盖率达88.7%。如今,在边境乡村舞台上,每到傍晚,各族人民跳着欢快的舞蹈,唱着动听的歌。

依托日益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每逢春节、“三月三”、京族哈节等重要节庆,广西边境地区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跨国文化联欢活动,如中越大联欢、三月三中越民间文化旅游节、防城港国际龙舟赛等,吸引了数万越南边民参加,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广西边境地区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是广西文化的瑰宝,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多年来,自治区扶持创作了壮族歌剧《壮锦》、音乐舞蹈史诗《花山》、京族大型音乐剧《过桥风吹》、新编大型历史壮剧《冯子材》等一批边境地区少数民族题材的舞台艺术精品。其中,《壮锦》荣获第十三届文华奖,群舞《骆越先歌》获得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银奖。

编辑:温子锐  作者:张冠年 执笔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