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门户网站 ●广西党员网络学习平台
青山常在 清水长流 空气常新
绿水青山化作八桂大地金山银山
——广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五个扎实”新要求特别报道之四
2017年4月的八桂大地,春风和煦,万紫千红。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广西视察,面对绿水青山,他用“流连忘返”来形容了自己的感受。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总书记殷殷嘱咐,要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基本目标,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绿色”,成为广西发展中的高频词。
今年4月,广西天朗气清,生机盎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过的线路,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深入调研,仔细考察,边巡视边研究谋划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再学习、再推进、再落实。他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战役,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
青山常在 植被生态质量冠全国
“碧海绿洲,鸟飞鱼跃”是广西红树林的经典镜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生态故事,在这里三天三夜都讲不完。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晚霞考察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保护区时指出,保护珍稀植物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
对此,广西交出了优秀的答卷——红树林天然林数量和质量令人羡慕,其面积和海岸线每公里分布的面积傲居全国之首。
青山是八桂的标志,绿色是壮乡的底色。
全区森林覆盖率从30多年前的25%迅速提高到62.31%,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实现双增,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同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广西模式”,全国瞩目。
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全国第一,人工林、速丰林面积稳居全国第一,森林年生长量、年木材产量、森林蓄积年净增量也都全国第一……如此之多的“全国第一”激奋人心。
“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处于数十年来最好水平。”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黄显阳说,气象卫星遥感和生态模型综合监测评估显示,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正常偏好区域达95.1%,比全国平均值高出23个百分点。14个设区市植被生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石山长“秀发”,荒漠变绿洲——在桂西、桂西北、桂西南随处可见的喜人景象,印证着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突出成效。
木材加工业快速发展,林木采伐量一增再增,并没有带来森林资源的退化萎缩,反而同步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2017年底,全区森林面积达到2.22亿亩,位居全国第六。
生长着的木材更是连年增加。如今,平均每个广西人拥有超过15立方米的木材,要一辆20吨大卡车才装得下。广西还将全区1/8的林地加紧建设成为国家储备林基地,继独占全国最大木材产区“鳌头”之后,又坐上全国最大木材储备区“头把交椅”。
大规模造林绿化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优势。作为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广西丰富的木材资源为打造14个“千亿元产业”之一的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今,“青山”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17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266亿元,同比增长9.4%,突破5000亿元大关,居全国第三位。全区林下经济发展到5300万亩,惠及林农1500多万人。
清水长流 成为生活质量增长点
春季的南宁市那考河湿地公园,河水潺潺,草木葱茏,游人闲适。
作为全国首个PPP生态综合整治项目,那考河已从昔日的臭水沟,变身为当今展示广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效的一块“招牌”,并斩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到此的国内外参观考察团纷纷感叹:从一条小河沟中看见了美丽中国的魅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为让江河海清水长流,广西水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两手抓、两手硬。
据统计,两年多来,广西共安排1.2亿元用于全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和重要水功能区确界立碑工作,组织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20个水源地,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今年以来,全区共排查饮用水水源地176个,发现存在涉及生活及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问题680个,目前已建立问题清单,下一步将用两年时间进行整治。
西江干流、柳江干流、郁江干流、桂江干流等主要江河已建立县级以上河长制。目前,全区共完成84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南宁已率先基本消除城市内河黑臭水体。
2017年,壮乡的水更清了。全区51条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优,列入国家“水十条”考核的52个地表水断面的水质优良率为96.2%,位居全国第二名;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高达91.3%,排名全国第二;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全区63段黑臭水体累计消除53段,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139.5%;南宁、柳州、桂林、梧州、贵港、贺州、河池、来宾、崇左9个设区市水环境质量获评满分。
良好的水环境成为全区生态渔业生产的聚宝盆,更为区内外、甚至国外消费者增添了幸福感。去年,广西养殖水产品监督抽查质量安全全部合格。占比超六成的养殖水产品通过生态养殖,“野性”十足,成为市民餐桌上深受欢迎的佳肴。
空气常新 推动幸福指数持续升
最近,南宁市民小钟在网上即兴发布了蓝天、花海组图,虽然拍得不够专业,却真实地展现着“绿城”最普通的角落、最寻常的日子:阳光照耀下,蓝天清澈,白云泛金,前景三角梅绽放,中景绿树如黛、水波盈盈。
“这几年,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在我的朋友圈里时常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南宁视察时,祝老百姓生活幸福,如今这幸福指数是噌噌地往上升啊。”小钟爱好骑行,时常走街串巷寻找民生百态。他的切身体会,何尝不是南宁市民的深刻感受。
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彩虹缤纷,是八桂儿女对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的热切期盼。
自治区环保厅综合大楼5楼一隅,一个被环保界人士称为“超级站”的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日夜有条不紊地工作着。“超级站”的外表并不起眼,可机房里价值1000多万元的10余种高新设备和先进监测手段,却是国内独一无二。
目前,该监测站除能监测空气质量新标准PM2.5等6项污染物外,还具有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理化特性和灰霾天气分析等功能,可定量评价广西空气质量状况,评估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成效,为预警预报、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提供“更有底气”的技术支持。
“超级站”所展示出的环保“威力”,只是广西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的缩影。2017年,全国首个环境质量监测PPP项目落地广西。全区创新引入专业化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维管理75个县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施,将加快实现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市县全覆盖。
2017年,广西在国家“大气十条”终期考核中成绩优秀——全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8.5%,高出全国10.5个百分点;PM10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比全国低22.7%;PM2.5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比全国低11.6%;北海、防城港、南宁、钦州、河池、崇左6个设区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达标城市比例49.2%,比全国高13.6个百分点。
土壤洁净 打造高质农产铸品牌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壤是绿色农业生产生活的根本。
“以前这块土地长不出庄稼,如今可以种桑树了。去年我家的两亩桑园创收1万多元。”近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大安社区农民覃海芳,指着曾被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地对记者说。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桑园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片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曾经几乎寸草不生。
16年前,一场特大暴雨使环江一处尾矿库溃坝,导致河流沿岸上万亩耕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面对满目疮痍,有关部门和遭受灾害的当地农民并未气馁,在受污染的土地上,建起广西首个、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农田土壤修复工程——大环江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治理,昔日颗粒无收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显着降低,成为“治土”的一个样板。
广西作为全国14个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重点省区之一,近年来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完成广西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并率先通过国家审核,提前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市、县、区全覆盖,完成现场采样工作量位居全国第一。作为国家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的河池市,先行先试出亮点,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土壤污染防治模式。
大地母亲并非只给广西考验,还“偏心”地赠予了壮乡儿女珍贵的“硒”礼。
硒属于稀缺元素,被科学家誉为“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全球有42个国家和地区共20多亿人缺硒。中国已查明大约72%的国土缺硒,其中30%严重缺硒,而不缺硒的区域少之又少。
广西很幸运,连片分布着大面积富硒土壤。地矿部门调查发现,仅南宁、北海、钦州、贵港等地就有3181.2万亩富硒土壤,全区富硒土壤比例高达54%。
广西土肥站富硒农产品开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经检测,全区获得命名的“中国长寿之乡”均处在有硒区域。
“我区发展生态经济有条件有基础。”自治区主席陈武指出,广西有大面积的富硒土壤,可以开发富硒农业。通过生态化改造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生态产业。
近年来,广西大力扶持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共建立富硒农产品示范基地364个(片),面积41.45万亩,产量21.15万吨,产值27.45亿元。2017年,全区有177个产品获得富硒农产品认定,其中2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优硒产品”、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特色硒产品”。
物以“硒”为贵。在一、二线大城市,广西富硒农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追捧,产品售价比普通产品高三至五成,有的甚至高出几倍;而富硒地区则成为全国趋之若鹜的康养之地。